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18年3月7日 / M+ Team

「M+ 敢探号」的幕后点滴

一部银色的金属拖车,车身写上「M+ 敢探号」。前方铺有木地板,上面放着不同的物件。

2018年的「M+ 敢探号」

在香港生活的你,也许已在城中不同地点见过「M+ 敢探号」。若你是学生的话,亦可能在学校见过这部庞大的银色流动创作室。不过,如果你从未听闻过「M+ 敢探号」,那么还是要介绍一下的。这篇网志将带你走进「M+ 敢探号」,让你对它了解多一点点。

「M+ 敢探号」是一个流动的创作教室和展览空间,可在香港不同角落穿梭。每年,M+会委约一至两名年轻的本地艺术家或创作人,为该年的「M+ 敢探号」构思一件与公众共同参与的作品。随着「M+ 敢探号」四出巡回,学生和参加者以不同方式为作品注入新元素,由此建构出一个不断演变的展览,并游走于城市当中。自计划于2016年展开,今年已是「M+ 敢探号」第三次巡回。

「M+ 敢探号 2018」的参与艺术家是吴家俊。他的艺术实践着重「DIY精神」,经常把日常物品以自己的想法重新组合或另作他用。他为「M+ 敢探号」创作的作品题为《是事是物》,探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他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参加者把玩和将日常家居物品转化成新创作。吴家俊相信,想象力是最好的「工具」,而他通过其作品,简单而有力地回应并转化事物。也许这种创作手法体现的就是庄子所谓的「无用之用」,意指超越器物功用的层面,在世俗标准以外创造全新的价值和意义。

以下看看「M+ 敢探号」在旅程背后是如何运作的。

在「M+ 敢探号」内

「M+ 敢探号」拖车内部,墙身是一列列的木板和长长的置物架,架上和地上放置了各式小物件,墙上和车厢角落放有电视屏幕。

2018年「M+ 敢探号」的车厢内部

「M+ 敢探号」由艺术家黄国才设计,冷色调的金属车身与太空船的如出一辙。其意念是让访客探索未经开发的创作领域,犹如远征太空一样。与银色的金属车身相比,车内的设计却感觉温暖:以大大的灯泡照明,墙身由回收再用木卡板制造,排成一列一列。木板搭配流线形的设计,酷似鲸鱼腹腔的肋骨,参加者走进车厢,犹如置身鲸鱼身体内部。黄国才希望借此营造舒适的安乐窝般的感觉。另外,「M+ 敢探号」的车窗是由一艘真船的窗户升级再造而成。

每一年,「M+ 敢探号」的参与艺术家都会为车厢内部改头换面,只有灯泡、墙壁和窗户保留原貌。在「M+ 敢探号2018」,吴家俊在敢探号内安装了置物架,展示各种小型作品,并播放录像,介绍这些物品如何使用。

一件物件置于木架上,其构成部分包括:一顶白色安全帽连接着木制擀面棍及尺子,并以透明胶纸连接;尺子上附着一只黄色塑胶鸭。

「M+ 敢探号」内置物架上的新展品之一,由参与艺术家工作坊的同学亲自制作

在艺术家主导活动中,参加者会于「M+ 敢探号」外在引导下制作新物件,而物件会成为敢探号内的新展品,与艺术家的作品并列。当置物架展品已满,艺术家会拆解部分作品,把物料回归艺术家主导活动中,让同学重新使用和创作。这样,在到访不同学校时,车厢总在生动地演化蜕变。敢探号内也展示了一个文件夹,收录不同物件的图片及使用指引,让同学的意念得以累积,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一双手捧着夹有绘图纸的书写板,绘图纸上贴有一件物件的图片,物件为一顶白色安全帽,连接着木制擀面棍及尺子,并以透明胶纸连接;尺子上附着一只黄色塑胶鸭。图片下是手写资料,描述如何使用这件物件。

前述物件以绘图纸记录,并收录于敢探号的文件夹中

在「M+ 敢探号」外

一部银色的金属拖车,车身写上「M+ 敢探号」,前方铺有木地板,上面放着不同的物件。

「M+ 敢探号」前方,展示着吴家俊的作品

当「M+ 敢探号」到达并停泊在目的地,工作人员会在车厢外展示吴家俊的作品,例如他的《扫把笛》——一根由扫把制成的笛子;《致食物环境卫生署的一个提案》——由垃圾回收箱改装而成的流动居所;还有《四棵盆栽》——艺术家买回来的四棵小盆栽,用作悼念港岛般含道四株被砍掉的石墙树。在创作时,吴家俊并非旨在增加物品的用途,而是透过将物品重组或另作他用,改变其形态和功能,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和价值。这些作品虽看似简单,也能体现艺术家如何看待及转化日常事物。

「M+ 敢探号」前方的木地板上,有四棵排成一列的盆栽植物。

吴家俊的作品《四棵盆栽》

「M+ 敢探号」车厢外也是艺术家主导活动进行的地方。在首次活动中,一系列的日常家居物品排列成圆圈,让参加者任意选择。当参加者选了一个物品后,便会在引导下将其加以组合改造,最终转化出全新的物件。这些作品完成后,皆存放于「M+ 敢探号」之内。

一部银色的金属拖车,车身写上「M+ 敢探号」,前方是一系列小型日常家居用品,围成一个圆圈。

「M+ 敢探号」车厢外,是艺术家主导活动的场地设置;活动由吴家俊带领

策划活动的过程往往漫长而复杂。 M+ 教学及诠释组会与艺术家共同合作,确保活动除了能吸引学生和其他参加者外,创作成果也能随「M+ 敢探号」巡回并持续地演化。

然后,M+员工与艺术家会进行数次活动测试。在这些测试中,M+员工代入中学生身分参与其中,体验活动的效果,发掘可改善的地方。 (当然,玩得开心也是重点之一。)

M+ staff at the test run
M+ staff at the test run
0:04

M+馆员正在测试其中一项活动

在「M+ 敢探号」的巡回旅程中,M+员工均在幕后默默支援:他们跟随拖车到处走,在每次出访中为活动设置并收拾场地,并打理各项不为人知的幕后工作。助理策展人陈曰明这样形容整个过程:「我们要管理现场的工作人员,亦要兼顾后勤事务,例如何时向哪些同学提供什么工具,何时向他们收回物品,诸如此类。我们设置和拆卸展览,每次大概需要一小时。大小事务我们均须处理妥当,好让艺术家能专心协助同学创作新作品。」

一群人在「M+ 敢探号」的车厢内倚墙而坐。

M+员工在「M+ 敢探号」车厢内围坐,与艺术家一起检讨活动测试

除另有标注外,所有图片:M+,香港。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此简体版本由机器转换自繁体版本。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