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水墨设色纸本横向画作中央有一个红色圆形,表面覆盖黄色斑点和淡灰色泼墨痕迹。红色圆形被黑色漩涡状的墨染笔触围绕,延伸至画作两侧。

国际妇女节快乐!你能说出五位女性艺术家的名字吗?

M+很荣幸于过去数年积极参与由国际女性艺术博物馆(NMWA)举办的#5WomenArtists。这个全球社交媒体活动是针对艺术界中性别不平等的问题而举行。为响应运动,我们将在整个3月份,透过M+的Instagram专页(@mplusmuseum),重点介绍馆藏中五件由女性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或影片制作人创作的作品。

适逢国际妇女节,我们今年特地回顾了历年在#5WomenArtists活动介绍过的艺术家及艺术工作者,从中挑选了五位你不可不认识的亚洲女性艺术家,并藉此表扬她们的作品。

张韵雯

图中的装置作品犹如实物大小的香港红色的士,但车身歪斜向一边,仿佛辆变了形似的,而车窗采不透明的设计。

张韵雯,《堕坠兔穴,爱丽丝细语摇指「的士!!!」》,2004年,混合媒材,© M+,香港

《堕坠兔穴,爱丽丝细语摇指「的士!!!」》是香港艺术家张韵雯的作品,取材自刘易斯‧卡罗尔1865年的经典著作《爱丽丝梦游仙境》。书中主角爱丽丝跟随一只会说话的白兔,从洞里掉进一个荒诞的梦幻奇境。

「红的」为香港的标志,张韵雯透过这辆倾向一侧、摆得歪斜不平的仿制计程车,将爱丽丝的超现实旅程,暗喻香港回归后前途未明的状态。作品于香港及广州展出,置于的士站轮候处、停车场及海滨区等公共场所,挑战大众对「真实」的感知,饶富玩味。这种以艺术介入公共空间、让路人出其不意的创作手法,正是张韵雯作品的一大特色。

田边丽子

一张以三块合板组装而成的矮凳置于空白的背景前,凳的顶部及底部形状相同,无论上下倒转,看起来也一模一样。

田边丽子,《村井凳》,1961年,柚木合板,M+,香港

家具兼室内设计师田边丽子本姓村井,是少数能在战后日本于该领域崭露头角的女性。1961年,她以仅27岁之龄设计了《村井凳》,作品入选日本合板家具生产商「天童木工」举办的首个设计比赛。

这张矮凳设计极为简约,却具备多种功能,是唯一投入生产的参赛作品,而这种务实的设计手法反映田边懂得利用天童木工的强项,将工艺与技术结合起来。作品面世逾半世纪,《村井凳》至今仍在生产,是天童木工最畅销的产品之一。

张怡

这张录像截图显示一个人正亲吻自己在水面中的倒影。

张怡,《喷泉》,1999年,单声道录像(彩色,有声),M+,香港,© 张怡

张怡的行为展演别创一格,是行为艺术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对复杂的身份议题提出强而有力的表述。

《喷泉》创作于1999年,是张怡早期的展演作品,以录像记录下来,现已成为录像艺术作品。作品的意念源自张怡对心理分析、以及对胴体与凝视的兴趣,尤其是这些议题与其美籍亚裔女性身分的关系。展演中,她啜舔一面镜子上的水,令人联想到希腊神话中的纳西瑟斯,他看见其在水中的倒影,以为另有其人,结果爱上了自己,象征一种内在和外在自我的分裂。张怡指作品中的影像是试图「透过饮用自己的倒影,使自身再次变得完整」

扎哈·哈迪德

合成塑胶纸本画作是香港一个住宅及休闲建筑群的计画图,以几何和彩色图形呈现抽象景观。那些图形出现在山峦起伏的深色地势之高处。

扎哈.哈迪德,《 峰座—香港山顶项目建筑群(晚间轴测图研究)》,2012年,塑胶彩布本,M+,香港,© 扎哈.哈迪德

1983年,当时尚未广为人认识的扎哈.哈迪德,一举夺得香港山顶私人会所设计比赛的冠军。比赛要求参赛者在山顶设计一座「极尽奢华的住宅会所」,提供动人夺目的景观,以上为哈迪德所画的一幅参赛绘图。

哈迪德的作品大致可分为四层,由棱角分明的楼层堆叠而成,中间留空位置作会所设施。此设计为建筑界带来全新的形式表达手法,在当时引起轰动,并从超过五百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赢得评审大力赞赏。虽然设计最后没有实现,却奠定了哈迪德的风格,令这位生于伊拉克、于伦敦发展事业的建筑师声名鹊起。哈迪德不断在作品中挑战极限,大胆尝新,通过对不同形式的试验,提出一种全新的建筑语言。

周绿云

在这幅水墨设色纸本画作中,有一个漩涡状的圆形图案,其四周有一片约呈菱形的红色水墨,几乎将其包围。菱形的顶端有一个开口,让漩涡溢出,而菱形周围则绘有浓淡渐次变化的黑色水墨。

周绿云,《旋律二》,约1985年,水墨设色纸本立轴,M+,香港,© Catherine Yang

周绿云于上海长大,接受先进教育,思想不落窠臼,后于1949年移居香港。其母金其超是一位书法家,也是早期的女权倡导者。周绿云曾跟随香港水墨名家学画,于1970年代崭露头角。自从其绘画老师吕寿琨和丈夫分别于1975年及1978年相继离世后,绘画就成为了她自我疗愈的方式,给予其慰藉,是她释放内心世界的出口。

1980年代,周绿云的画作走出其情绪幽谷,展示新的希望和力量,重新奠定其艺术风格和语言。其纯熟的线条和点彩,缔造出动感与韵律,圆转回旋的笔法体现宇宙间的力量,这些技法在其画作《旋律二》的中心部分表露无遗。

页顶图片:周绿云,《激霰二》(局部),1977年,水墨设色纸本,M+,香港,梅洁楼文化创意基金有限公司捐赠,2018年,© Catherine Yang

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

Ellen Oredsson是M+的网络编辑。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