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司台上的八十年代设计风景
现在安置在M+的清友寿司吧,能够保存下来并展出,完全是机缘巧合。
大概不记得了吧。商业店面流转率高,室内装潢也常常改头换面,能够保存下来的不多。仓俣设计的家具,今天许多还能得见,室内设计作品却十分之八九都已消失,仿佛不曾存在过一般,清友寿司吧是极少数的例外。
这间寿司吧由一名年轻厨师在1988年开设,客人多是设计师和消费力强的公司高层。九十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爆破,年轻厨师也陷入财务困难,寿司吧因而结业。多年来业主竟也没有将铺位出租,直到2004年,一名英国出版社东主将之买下,打算重开,但未有成事。它就这样一直空置,陈设、食器和所有物品都像被时光凝固的古代生物标本般,原封不动。又过了十年,成立不久的M+得悉竟有这样一件出自仓俣之手的室内设计作品存在,决定把整间寿司吧拆卸,运到香港重建。
寿司吧位于东京商业区新桥的一幢建筑物,深灰的外墙蓦地出现一面弧形蓝色墙,引向一个隐密的入口,掀开暖帘,便置身一个由温润的柳杉木墙板和花岗岩地板包裹的长形空间。细看墙身柳杉木板之间的空隙,全都精准至三毫米内。这是来自一句表达完美之意的日本谚语:「一分的空隙都没有」。一分是日本旧时的长度单位,相当于三毫米,仓俣就反过来把墙板之间的空隙,完美地设定为一分之内。
入口右边是花岗岩寿司台和高脚椅,上方幼细的钢线挂起一串由Ingo Maurer设计的YaYaHo小灯,在寿司台投下一个个明暗有致的光团。房间中央有一道微微泛蓝的玻璃屏障分隔。这块玻璃屏障不是普通玻璃,而是八十年代流行的乳白玻璃,但现已停产。原装那块在拆卸时破损,现在所见的,是由两块厚度较薄但物料相同的玻璃拼合而成,可说是全世界硕果仅存的了。
左边则是长餐桌,桌面倒映着天花板呈弧形的灯板。左右两半不对称的拱顶天花,一侧为柳杉木板,另一侧是以背灯照亮的亚加力。清友寿司吧的设计参考日本传统建筑的布局与自然材质,整个空间显得柔和恬静。当中的光暗反差、轻重对比、线条流动及物件质感,充分展现仓俣史朗对物料和形态的独特感受。在此之前,日本典型的寿司吧都是一张长木台,玻璃柜放上很多不同鱼生,天花挂着纸吊灯。像仓俣这般简洁利落,融会传统与摩登的设计,前所未见。
建筑物获评为古迹保存供人观赏的例子不鲜见,但商业室内设计的生灭如蜉蝣般短暂,清友寿司吧得以保存是异数。现在来到清友寿司吧,不见顾客、没有厨师,只能从保留在店主休息间抽屉中的客人名片和消费单据,遥想昔日觥筹交错的热闹荣景。不过,把抽离于原本用途的寿司吧,当一件巨大设计品来欣赏,何尝不是领略设计大师以心思技艺创造的那片独特风景的另一种方式。
本文于2022年10月26日首刊于《明报》,现经编改及翻译发布于此。原作者:林立伟;编改:网络编辑梁仲汶。
除另有标注,所有图片:M+,香港,由Richard Schlagman捐助博物馆购藏,2014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