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敢探号 M+ Rover
2021年11月30日
M+敢探号 M+ Rover
“M+ 敢探号”是流动创作教室及展览空间,游走本地学校和社区。 计划由 M+ 于2016 年起举办,为参加者和创作人提供平台展开创意对话,让他们互相交流和学习。
“M+ 敢探号”停泊在西九文化区M+大楼外的海滨平台。摄影:M+,香港
小观众与本地艺术家王天仁的作品互动。摄影:M+,香港
“M+ 敢探号”外部的近观。摄影:M+,香港
“M+ 敢探号”停泊在西九文化区M+大楼外的海滨平台。摄影:M+,香港
小观众与本地艺术家王天仁的作品互动。摄影:M+,香港
“M+ 敢探号”外部的近观。摄影:M+,香港
“M+ 敢探号”停泊在西九文化区M+大楼外的海滨平台。摄影:M+,香港
小观众与本地艺术家王天仁的作品互动。摄影:M+,香港
“M+ 敢探号”外部的近观。摄影:M+,香港
“M+ 敢探号”停泊在西九文化区M+大楼外的海滨平台。摄影:M+,香港
小观众与本地艺术家王天仁的作品互动。摄影:M+,香港
“M+ 敢探号”外部的近观。摄影:M+,香港
昔日活动
“M+ 敢探号2020–21”以小学教师、学生及公众为对象。 为配合校园防疫措施,M+邀请了艺术家王天仁以他全新的委约作品《拾万个为什么?》为基础,为师生设计一系列由艺术家带领的课室学习活动及网上教学资源。
参与艺术家
王天仁从事艺术教育近二十年,擅以捡拾而来的废弃木材创作雕塑作品,更喜欢游走于不同的创作媒介或形式,不论为网络平台及杂志撰写专栏,还是担任香港电台电视节目《好想艺术》的主持,甚至创办自资营运的艺文空间“合舍”,对他而言均是体现其所思所想的创作。 而于这些学习契机中,一切在日常生活里遇见的人、事和物,即各种俯拾皆是的素材,皆可成为其作品的一部分。
王天仁在2000 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其作品获香港艺术馆等本地及海外机构和私人收藏。 他曾在多地举办展览、参与大型公共艺术项目及教育计划,如“气味相投:文学视艺”(香港文学馆,2019 年)、“艺游维港”(香港艺术中心,2018 年)、“触木蝶变大巡游”(绿色力量,2016 年)、“校园艺术大使计划”(香港艺术发展局,2016 年)、“2015 粉乐町台北东区当代艺术展”(富邦艺术基金会,2015 年)及“葵青趣怪动物园、新华动物猎奇—王天仁雕塑作品展”(艺术推广办事处 ,2006 年)。 曾获奖项包括《透视》杂志于2010 年颁发的“四十骄子”,以及“GDC 设计奖2011”空间设计组别的入围奖等。
“M+敢探号”是M+自2016年起的大型校园及社区计划。 “M+敢探号2018”曾于2018年2月至6月期间穿梭本地中学校园和社区。 M+更会为学校提供相关教材套,延续“M+ 敢探号”的创作精神。 在2018年,M+曾与艺术家吴家俊合作。
《是事是物》
吴家俊的作品《是事是物》,运用想象力改造平平无奇的日常物品,带出对象与事情之间的关系。 艺术家透过作品简单而有力地体现了他回应和转化事情的方法。 或许这就是庄子所谓“无用之用”,能超越器物功用的层面,在世俗标准以外,创造出新的价值和意义。
吴家俊藉有限的资源和工具启发灵感,以游戏方式,鼓励参与的学生打破对工具预设的观念,更可“用手思考”── 透过身体直觉感受对象的特质,藉此发掘其涵意和加以改造,并在“M+ 敢探号”展示他们在校园和社区共同创作的成果。 《是事是物》就像一本由众人编写的工具书,集合不同人的智慧和经验,提醒我们要承先启后,以创意来回应或转化事物的种种限制。
参与艺术家
吴家俊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 作品多以雕塑或装置的方式,呈现现成物的重塑再造,并借着动手实践回应空间与对象的本质。 他曾参与的校园计划包括年度艺术家驻校计划(香港兆基创意书院,2015年)和社区家俬-公共废物再造计划(1a 空间,2011 年),从融合工艺和产品设计的角度出发,透过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场景, 探索公共设施的形态及可能性。
2013年,吴家俊搬到元朗八乡居住,促使他创作更多探讨城乡发展的作品。 同年他与本地艺术家钟惠恩成立艺术单位 MUDwork,以造物作为方法,参与多个本地社区及艺术教育计划,如“土炮游乐场”(土炮游乐场,2017 年)、“W 游乐场”(香港视觉艺术中心,2017 年)及楼梯上种一盆鸟语花香(香港艺术馆,2017年)等。
更多资料,可浏览吴家俊的网页:https://ngkachun.com
“M+敢探号”是M+自2016年起的首个大型校园计划。 这个流动创作教室于2017年2月至6月期间穿梭中学校园和社区之间。 M+更会为学校提供相关教材套,延续"M+ 敢探号"的创作精神。
“M+ 敢探号”于校园巡回创作展出,学生共同参与这个每天蜕变、不断重构的展览。 展览于活动当天开放于所有学生,参与学生更有机会与“M+敢探号”一起前往公共空闻,与社区继续交流。 在2017年,博物馆曾委约本地绘本作家李香兰进行创作。
参与艺术家
李香兰,原名梁晓文。 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分别主修艺术设计及电影。 2009年的图语绘本《上· 下禾童》记述了她在乡村长大的故事,表达出对人和大自然 的关怀"她于明报刊登专栏,寻访不同香港市民的足迹,于2012年结集出版《寻人歇事上· 下 册》。 她笔锋自由奔放,从不起稿,擅长以毫不修饰的线条刻画人物状态,细致微妙地展现笔下人 物的外在及精神面貌。
“M+ 敢探号”是香港崭新的视觉文化博物馆M+首项大型的校园计划。 这辆特制的拖车会化身成一个流动的展览和创作室,穿梭学校和社区之闻,展出来自不同范畴的创作人与学生和老师合作创造的参与式作品。
我们邀请了艺术家黄国才参与“M+ 敢探号”的设计,其造型外冷内暖:金属车身就如一艘太空船,内部由弃置的木卡板所制造,他希望观众走进车箱时,犹如置身于一个醋似鲸鱼身体内部的舒适巢穴。 黄国才的作品一向探讨人与周遭环境及空闻的关系,他这次为“M+ 敢探号”构思的设计结合流动性及可持续性,反思在城市急速发展下,人与自然资源之间关系的失衡。
M+ 将会每年委约艺术家创造参与式的作品"他们包括来自艺术、设计、建筑、流动影像及不同视觉文化范畴的创作人。 今年,博物馆将委约本地摄影师萧伟恒和艺术家邓国骞进行首轮创作。
参与艺术家
萧伟恒
艺术家萧伟恒所创作的摄影装置作品《消失于未来几个十年》把“M,敢探号”转化为一个收藏小组,它将会穿梭香港各区,搜集在未来五十年间濒临消失的东西。
他邀请参加者透过讨论,选取最重要的“未来文物”,不论是有形或无形的东西,提醒他们细察日常生活中常被忽略的变化。 这些文物会以不同方式被存档及展示,包括即影即有相片于显影过程的录像、负片影像及参加者所撰写的预计消失原因。 艺术家在过程中把影像的色彩和时序倒转过来,试图突显消失是不可逆转的,并以视觉元素呈现“消逝”这概念。 他透过这件作品,探索摄影的基本特质,如时闻性、可见性及主观性,提醒我f门留意生活中正无声无息地消失的东西。
萧伟恒为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文学士,并于香港中文大学取得艺术硕士学位他曾获得2013 /14及2015/16年WYNG大师摄影奖。 他的个人展览包括“捉不到的”(光影作坊,2015年)及 “逐'绿'都市”(K11, 2010年)。 他曾参与不同联展,包括WYNG大师摄影奖作品展一“我们是谁”(香港中央图书馆2016年)及“GASP!”(香港理工大学,2014年)、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平遥,2013年)及香港当代艺术奖2012(香港艺术馆,2013年)。 作品为香港立法会、香港半岛酒店及私人藏家收藏。 现居香港及于各大专院校教授艺术。
邓国骞
艺术家邓国骞在“M+敢探号”的装置作品《潮潮俚》以不同年代的俚语为灵感,设计15个来自日常生活中不同行业的角色。 他透过审视衍生自现代通讯工具或社交媒体的俚语及潮语反思语言如何塑造观点及习惯。 作品将展示由邓国骞带领的校内工作坊的成果,包括学生具创意的声音、图像及文字的响应等,亦包含日常对象及其他在计划中累积的素材。
邓国骞,混合媒介艺术家、兼从事独立策展及写作。 2008及2006年分别取得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艺术硕士及文学士。 其作品常以拼贴手法重组社会日常符号,并藉想象力重新建构新的阅读方式,透露出对人、物及事的种种情怀。 曾参与第十五届波兰媒体艺术双年展、2009年香港当代艺术双年奖、第一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艺术探新”展区个展等,亦曾于美国迈亚密冰宫、德国奥斯特豪斯博物馆、新加坡美术馆、意大利威利斯兵工厂、香港艺术馆、台北当代艺术馆等地方参与展览。 曾获香港当代艺术双年奖优秀奖(2009年)、香港艺术发展奖艺术新秀奖(视觉艺术)(2010年) 及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2013年)。 作品为香港艺术馆、香港文化博物馆及世界各地私人收藏家收藏。
“M+敢探号”设计:黄国才
艺术家黄国才为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艺系学士、英国却尔西大学雕塑硕士及澳洲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艺术博士。
曾策划及展出多个以空间和城市为主题的展览:“屋企”( 1999年)、“我的摩天大楼”(2000年)、“都市空间”(2001年)、“游离都市”(2001、2002及 2010年)等。 自2000年开始其《游离都市》摄影系列,穿着摩天大楼衣服于世界各地寻找乌托邦,并出版《游离都市十年》相片集(2010年)。 其设计的一人居所三轮车屋《流浪家居》于2008年获选代表香港参加意大 利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曾获香港艺术发展局授予年度艺术家奖(2010年)、艺术新进奖及优秀艺术 教育奖(2003年)。
额外资料
计划取名M+ 敢探号,寓意带领学生走向未曾为人开拓的创作领域。 这辆特制拖车的造型由艺术家黄国才设计,就像登陆星球的太空探测车,发掘创意应用的种种崭新可能。
M+每年委约不同范畴的本地创作人参与此计划。在"M+ 敢探号2020–21",M+委约艺术家王天仁,通过专为学生而设的互动游戏及展览导赏等活动,鼓励小学生和教师一起发挥想象力,勇于对日常生活提出疑问,在共同学习中发掘新鲜的观点。
过去参与的艺术家包括艺术家邓国骞(《潮潮俚》,2016 年)、摄影师萧伟恒(《消失于未来几个十年》,2016 年)、绘本作家李香兰(《天下无双》,2017 年)及艺术家吴家俊、(《是事是物》,2018 年)。他们分别以角色扮演,摄影,绘画及日常对象的创新用途为媒介,展开一系列创作及学习活动,让社会各界参与。
艺术家王天仁相信,提问是学习的重要工具。 他借作品《拾万个为什么? 》把“M+ 敢探号”化为求知探索的场地,鼓励学生对习以为常的事物保持好奇心,并跳出惯常思维的角度,用不一样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在M+ 敢探号这个与别不同的学习空间,王天仁邀请教师、学生及公众人士写下他们对生活的疑问,并张贴在车身外墙。 藉着记录各人出于直觉的想法和回应,王天仁为不同观众营造了一个鼓励大家寻根究底的环境,在互相启示探索知识的新方向下,继续寻究探索之旅。
为扩阔学生对创作的想象,王天仁特意邀请了不同界别的文化工作者参与这趟旅程,包括“声音掏腰包”、“东西建筑”和“深食”。 王天仁从这些合作者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并提出一连串问题,促成艺术家、合作者、教师和学生交流对话。
M+为教师提供教材套及线上学习资源。 内容涵盖与王天仁作品《拾万个为什么? 》相关的延伸主题、建议活动及个案讨论等参考资料,供教师备课之用。 此外,M+与王天仁合作制作一系列学习短片,让访客于参观"M+ 敢探号"前,深入地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念。
页顶照片:“M+ 敢探号”停泊在西九文化区M+大楼外的海滨平台。
更多活动 More Events
会籍礼遇 Membership Benefits
- 携同宾客独家使用M+会馆
- 于周日早上参与M+专属参观时段
- 优先预购门票并享会员折扣优惠
- 优先进入标准门票指定展览
- 免费入场参观标准门票指定展览及欣赏特定放映节目
……及更多礼遇
M+会籍礼遇于2024年3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