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思考 M+ Matters
系列活动
M+思考 M+ Matters
M+将举办一系列名为“M+思考”的一系列公众论坛,与视觉艺术、设计、建筑及影像专家探讨相关领域的重要议题。作为西九文化区的一个主要项目,M+正建立从香港角度出发的藏品,欢迎大家一同发掘、认识和参与。
过往活动
博物馆如何理解观众的参观行为,是决定机构自身特性的因素。现今,全球博物馆对观众的认知也有所变化,不再把观众视为被动地接受资讯的一方,而是博物馆节目与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种转变在中国艺术博物馆短暂而蓬勃的发展历史中尤为突出。那么,当下博物馆是如何想像和定义观众、如何与之交流互动?本次“M+思考|焦点谈”以“理解观众:中国艺术博物馆的不同之道”为主题,邀请五位任职于中国大陆和香港艺术博物馆的人士聚首,分别从国营、私人、企业运营、社区为本的博物馆模式出发,分享他们在策展、运营、教学与诠释等方面的不同策略。本次研讨会以观众与博物馆之关系为切入的重点,借此理解当代中国博物馆的图景。
➔ 观看讲座
此研讨会源于2019年8月举行的征稿活动,从不同地域建筑和都市生活的历史与实践来诠释Archigram的作品,重新审视其贡献。这系列讲座共有三个部分,各部分聚焦Archigram作品的不同层面,探讨居住、具象呈现和传播的议题。研讨会邀得一众历史学者及建筑师担任讲者,包括Annette Fierro、Ariel Genadt、Evangelos Kotsioris、赖启健、李涵、Simon Sadler、Hadas Steiner、冢本由晴、Mark Wigley、胡灿森和Liam Young。秉承Archigram反主流文化的精神,各部分的演讲完结后将播放Archigram的回应录像,“狠批”加诸他们身上的历史或理论,随后开始小组讨论。
M+ 思考:Archigram城市网上研讨会
➔ 观看讲座第一部分:居住
M+ 思考:Archigram城市–就是Archigram!
➔ 观看讲座第二部分:具象呈现
M+ 寰游×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Archigram城市
➔ 观看讲座第三部分:传播
自1897年对外开放的泰特美术馆是现今全球首屈一指的艺术机构,亦是英国最受欢迎的美术馆之一。泰特美术馆旗下共有四间博物馆,包括伦敦的泰特不列颠和泰特现代艺术馆、泰特利物浦美术馆和康瓦尔郡的泰特圣艾夫斯美术馆。它们共享超过七万多件国家级藏品,涵盖1500年至今的英国艺术品及国际现当代艺术品。近年来,众多博物馆为求与时俱进以立足于二十一世纪而多番革新,泰特也不例外,包括扩建与翻新泰特不列颠和泰特现代艺术馆、推出“泰特交流”合作学习计划,以及建立国际伙伴和合作关系。在这次“M+思考 | 焦点”谈中, Maria Balshaw女士将谈及这些计划的重要性,并论述在全球社会政治环境急速变迁的情况下,泰特美术馆所采取的整体发展策略。她还会从宏观层面出发,探讨博物馆既要反映社会现状,又须秉持不偏不倚、包容开放的态度,致力兼顾平衡两者时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女性在建筑界所取得的成就历来备受忽视,即使在当今社会也不例外。有见及此,M+与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合办“M+ 思考:女性、建筑与城市的对话”研讨会,推动香港公众探讨这一话题。研讨会将聚焦九位女性的生平和作品,以及她们如何形塑亚洲建筑环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评价建筑的准则和方法。
➔ 观看讲座
“构建阿布扎比罗浮宫”将聚焦这座历经十年规划和建设,已于2017年11月开幕的崭新博物馆。阿布扎比罗浮宫是富于前瞻性的博物馆,由法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协力建造,既继承法国博物馆传统,同时体现阿拉伯世界多元文化的活力。 Jean Nouvel设计的博物馆建筑处处体现此目标,低矮的圆顶呼应清真寺和伊斯兰陵墓的建筑特色,其层层错落的镂空结构,看似由交织的棕榈叶组成的几何网格,以当代视角演绎传统形态。博物馆透过其收藏和展览展示普世的人文价值观为其核心使命,同时让罗浮宫的悠久历史与阿布扎比的独特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讲者Manuel Rabaté在法国博物馆管理局(Agence France-Muséums)工作期间已参与建造阿布扎比罗浮宫的筹备工作,现担任阿布扎比罗浮宫的首任馆长。 Rabaté将探讨这座二十一世纪综合型博物馆如何贯彻“博物馆作为实验之地和交会之处”的理念。
➔ 观看讲座
是次活动为期一日,邀得四位来自亚洲、欧洲和美国的国际知名从业者,分别与作者兼策展人Kerry Doran进行对谈。受邀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均擅于利用网上工具创作原生数码作品,以应对、视觉化及批判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并且发展出一些人与互联网共处的另类途径。这四个对谈旨在促进公众论述,了解当代艺术工作者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网络世界中探索大数据收集、人工智能、模拟、社交媒体和电脑游戏设计。
“M+ 思考:1949年后中国视觉与物质文化”公众讲座将以跨领域的视野,探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数十年间,与设计和视觉艺术有关的重大议题。这次的讲座汇集三位国际学者和策展人,旨在另辟蹊径去评价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极其复杂的论述,而这些论述往往不受历史学家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成立后,政府制定各种视觉和物质文化策略,以实现其社会主义现代性的设想。这次讲座以具开创意义的研究为本,它们在中国不断变动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框架下,跨越地域、时间和领域的限制,重新审视常被视为异于既有模式或与其对立的这种现代性,探讨其多种表现形式,并为其赋予脉络情境。
“共生共鸣:倍乐生艺术场直岛”讲者包括福武总一郎及两位协作者──日本著名建筑师、SANAA建筑师事务所的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以及该项目国际艺术总监三木亚希子,反思整个“倍乐生艺术场直岛”项目,并阐明观赏艺术的体验如何与当地语境对话,成为一趟富于视觉魅力之旅。是次焦点谈亦点出“倍乐生艺术场直岛”如何令这些偏远人稀之地脱胎换骨,振兴当地社区,促进经济发展,成功将这一带打造为能永续发展的亚洲文化景点。
“寻路探新”为M+首个聚焦南亚及东南亚地区的公众活动。 M+由成立之初,馆藏已涵盖南亚及东南亚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品,但尚未推出重点介绍该地区的公众活动。 M+借着“寻路探新”把焦点投向南方,广邀南亚及东南亚等地,来自视觉艺术、设计及建筑、流动影像领域的专家、策展人、研究员及思想家,演讲并讨论与他们作品、艺术机构及脉络相关的重大议题和多样性。除了向香港观众展示该地区的个人和艺术机构的重要项目,“寻路探新”也尝试审视香港与这些南亚及东南亚地区在文化实践方面的相似和交集之处。
“M+思考”系列论坛之“过去与未来之间:珠江三角洲的艺术”邀得侯瀚如(21世纪国家艺术博物馆艺术总监)和陈冠中(作家)为主讲, 曹斐(艺术家)、陈侗(博尔赫斯书店创办人)、冯原(中山大学教授)以及黄志恒(艺术家及Para Site联合创办人)共同参与小组讨论。是次论坛将深入探讨珠江三角洲(下称珠三角)自1970年代起作为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所经历的都市化,以及其塑造的文化艺术发展与当下迫切的社会政治语境之关系。
➔ 观看讲座
今年M+于米兰家具展期间,将“M+思考”系列带到顶尖文化盛会Atelier Clerici,借着“复制无疆界──以模仿为创新”论坛,丰富全球当代设计中以复制作为实践手法方面的论述。
自工业革命起,设计、意念或产品制作等方面的“复制”方被视为动摇经济体系、破坏“正当”生产模式,甚至败坏道德伦理的现象。然而在一个后工业、文化更见交杂的数码时代, 以上偏见愈来愈难以得到阐明、捍卫或坚持。是次论坛集合享誉国际的设计师、策展人和思想家,一同探讨如何另辟蹊径,思考“复制”作为一种具创造性的行为,在跨越不同地域时所产生的冲突与新可能。
“M+思考:博物馆视野中的行动主义艺术与设计”将探讨因争取社会改革之公民抗争运动而萌生的创作行为,并讨论以收藏为本的视觉文化博物馆在此类创作当前,所需面对的问题、挑战、机遇、甚至义务。此范畴的创作往往是即时即兴的,而且连系于某一场境;无论创作者是“专业”、“草根”还是“非正式”行动者,都会引发进一步的讨论:在机构式的场域和框架下,作品该如何定位?怎样收藏才算恰当?
鉴于2014年香港发生了雨伞运动,以及世界各地出现的大规模抗议游行,是次讲座探究的重点议题包括:博物馆收藏及展出行动主义作品,有何策略和政治意味?又或者反过来问:如何完全避开相关政治的主题?我们该如何定义“作品”— 是创作表达,是文献,还是历史性的实物?这定义对收藏的标准又有何影响?当代行动主义在博物馆有否占一席位?若有,该如何定位?当其被纳入在机构之下,意义和价值又会否被削弱?
“扩展的八十年代:华人与东亚艺术版图”将深入剖析亚洲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并聚焦在对该区艺术发展有关键意义的80年代。研讨会将以该十年间中港台所发生的政治及文化变革作引子,借以阐明当代华人艺术与战前现代主义运动之间的微妙关系,并探讨政治环境转变所衍生的各种艺术实践。此外,讲者亦将分析日韩两地在冷战结束前以至全球化时代之初的政治文化生态,借着对照与比较,连系80年代末期东亚地区不同的艺术实践,从而勾画出该段时期的东亚艺术版图。
➔ 观看讲座:东亚艺术的十字路口 - 沉揆一
《国际博物馆之收藏与展示策略》将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Tate Modern)及雪梨新南威尔斯美术馆(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 这三所全球堪称典范的现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观点进行研讨。尽管这三所博物馆最初成立时都以展示当地艺术为主要方针,但近年来它们都致力于采取更具国际性,甚至是全球化的收藏与展示策略。它们拥有各自的历史、博物馆架构及收藏策略,因而其馆藏也彼此不同。这次“M+思考”研讨会将探讨一系列的问题,包括这三所博物馆如何实践“全球化”的展示策略?何以这些策略被视为是必须的,而将来还需要延续吗?在这些馆藏及展览项目中,中国、东亚及更广泛的亚洲地区正在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 M+可以从它们的经验中学到些什么?作为位于香港全新的视觉文化博物馆,我们未来又可以为它们带来什么?
➔ 观看第一集
➔ 观看第二集
➔ 观看第三集
➔ 观看第四集
➔ 观看第五集
拥有“世界观点”是意味着什么?它是什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定义、发展或传达它?
“世界艺术史研究的理论思考”汇聚三位重要的思想家及实践者,他们都致力为正在不同程度上经历着全球化的艺术界建立新的知识框架。 M+是一所新型的机构,塑造它的是香港独有的历史条件,加之其独特的后殖民背景及全球化的特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正日趋成熟,由火热的市场现象发展成一门备受尊重的研究领域;而香港当代艺术亦渐受认可和尊重,乃至具有重要性 ── 如此种种都造就了我们以更批判的方式思考“艺术的全球化”的好时机。正当艺术史研究变得日益全球化,怎样的新理论视点才能让我们窥见艺术史的现在与未来呢?
➔ 观看讲座:战后日本艺术的案例研究 - 林道郎
➔ 观看讲座: 引力转移 — 然后又怎么样了? - Ute Meta Bauer
➔ 观看讲座:遗产与亏欠 - David Joselit
“战后东亚的设计与工业”将聚焦20世纪后期东亚地区经济和文化转型的基石之一──“大量工业制品”。由此,论坛将试图就区内的主要产品、网络、现象与风气作出识别、定位和追溯,并就香港、日本、南韩、中国以至其他地区的相关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作出讨论。这些因素造就了上述地区出口业的兴盛,同时带动了当地的消费、设计和视觉文化。这次讨论将超越传统和规范的方式,以及侧重原著与承袭、风格与思潮的方法,继而探讨将影响M+未来对该类物件收藏策略的概念及策展框架。议题将涵盖仿制和原创等现象、设计类型学和语汇的传递与发明、以及全球资本主义的角色和其市场营销、生产和销售等系统。
“战后东亚的设计与工业”为首个于香港与深圳两地举办的“M+思考”。
博物馆的角色不断演变,长年备受争议 — 作为文物贮藏库、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文化推广的温室,又或是越来越着重的“软实力”工具;随之而来的是前所未有的现象:有数以百计的博物馆在中国大陆建成。
这些博物馆通常与中国城市急速的增长与扩张的野心有直接关系,很多是因为经济、官僚政治和城市发展的迫切需要而诞生,而非出于策展需求。 “此时此刻:中国博物馆热潮之语境”作为“M+思考”系列的第三个论坛,将展示由哥伦比大学中国大都市工作室就中国当代美术馆对建筑及都市化的影响之初步研究结果。与此同时,我们旨在将调查置于更广泛的博物馆建造历史进程上,以对目前中国博物馆的模式提出疑问,并探寻M+在这个充满活力的环境中合适的定位。
“当代水墨的历史与个别实践”论坛由M+高级策展人皮力主持,邀请策展人杨天娜、艺术家杨诘苍和邱志杰进行演讲,旨在探索中国八十年代的先锋艺术运动 -“八五新潮”以来的水墨艺术发展和个别艺术试验之间的关系以及个案。本次论坛将集中于水墨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游离出来、并演变出从上世纪中期延绵至今的当代艺术语言。
下载论文
水墨艺术的基点
水墨的收藏及展示
“亚洲设计:历史、收藏与策展”是继两天工作坊后,让国际资深的学者和策展人以演讲和小组讨论的形式,继续探讨亚洲设计多变的定义,以及这些问题对于历史、策展与收藏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的影响。 M+正准备建立首批关于设计和建筑的藏品,当中有什么本地与全球性的问题、多重叙述和跨界别的模式需要考虑呢?
下载论文
制定亚洲设计史
对象与主题: 方法及形式
更多活动 More Events
会籍礼遇 Membership Benefits
- 携同宾客独家使用M+会馆
- 于周日早上参与M+专属参观时段
- 优先预购门票并享会员折扣优惠
- 优先进入标准门票指定展览
- 免费入场参观标准门票指定展览及欣赏特定放映节目
……及更多礼遇
M+会籍礼遇于2024年3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