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这张相片是三位讲者的肖像,由左至右分别是尼克狄奥甘普、鲍蔼伦和张培力。

尼克狄奥甘普、鲍蔼伦、张培力:
先驱访谈

详情
语言: 英语
观众: 公众
位置: 1院
通达安排: 轮椅
这张相片是三位讲者的肖像,由左至右分别是尼克狄奥甘普、鲍蔼伦和张培力。

尼克狄奥甘普、鲍蔼伦、张培力:
先驱访谈

本次圆桌论坛集合艺术家尼克狄奥甘普、鲍蔼伦及张培力,一窥他们杰出的职业生涯,以及对流动影像艺术的贡献。自1980年代起,三位艺术家活跃于马尼拉、香港及杭州,在倡导实验电影和录影艺术创作上发挥关键作用,这些实践已经在电影和艺术工业范畴以外蓬勃发展。

过去四十年,狄奥甘普、鲍蔼伦与和张培力致力为他们周围的环境及以外的地区提供重要的实验与交流平台。作为艺术家、学者、导师及电影节策划,他们激发起公众对这一媒介历史的兴趣;鼓励年轻一代发展自己的概念及形式语言,不但要与他们身处的时代息息相关,更从新发展的技术中汲取灵感。

论坛由CHANEL流动影像主策展人苏筱琪主持,从地区角度探讨亚洲前卫电影的实践。论坛将探讨不同国家及社区在不同时期的联系与分歧,同时肯定这些艺术家的开创精神,令他们持续创作出新的作品,并不断扩大影响力。

亚洲前卫电影节嘉宾
亚洲前卫电影节嘉宾
1:19

讲者介绍

尼克狄奥甘普(1959年生于菲律宾)是电影工作者及历史学者,也是菲律宾酷儿电影先驱。1980年代赴巴黎师从导演及人类学家尚卢治,与不少激进艺术家为同窗。其1983年纪录片《同志夜店表演者》拍摄一位贫困的夜店变装舞者,为菲律宾电影写下惊人的一章。此后狄奥甘普创作多部影片,在菲律宾另类文化中有指标意义,包括批判父权的代表作《以撒的挣扎》(1994)及《私人战争》(1997)。《菲律宾:革命暴力的遗产》(1990)则探讨社会变革必然导致的暴力,检视其根源和机制。除了拍电影,狄奥甘普也是多产的作家,书写菲律宾的政治及文化史;他亦曾举办一系列工作坊,对各地电影工作者影响深远。

尼克狄奥甘普的人像照片,他穿着红色上衣和戴着红紫色太阳眼镜。 胸前放了他的著作《另类电影:菲律宾另类电影未被记述的历史》。

尼克狄奥甘普肖像

鲍蔼伦(1961年出生于香港)的创作旨在加强我们对自身实体存在的意识,启发我们探求在此刻此地存在的意义,并更进一步反思我们每个人身处的空间。身为香港录像艺术领域的先驱,鲍蔼伦从事艺术创作之外,亦透过创办数个重要组织,带领香港文化艺术的推广、策展及教育工作,其中包括1986年成立的录映太奇──香港历史上最悠久的录像艺术家组织及媒体艺术文献库。此外,她亦于1996年创立微波国际新媒体艺术节。鲍蔼伦的作品曾在多个本地及国际电影节和艺术展中展出。2001年,她创作的《循环影院》更于第四十九届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中展出。

鲍蔼伦的人像照片,她双臂交叉在胸前并侧视。 模糊的背景似乎是忙碌的场境,以黑白呈现。

鲍蔼伦肖像

张培力(1957年生于杭州,现工作及生活于杭州),1984年杭州浙江美术学院毕业,主修油画,并曾担任该学院新媒体系主任;学院后来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他是“池社”创办成员,同时是1980年代杭州前卫美术运动的重要人物。其主要创作媒介涵盖录像、摄影和新媒体等,作品以反抗形式来展示操纵中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力量。

张培力的人像照片,他穿着黑色上衣并拿着手机。 背景是青葱的林荫。

张培力肖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