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观照时代:
香港早期前卫电影
影像观照时代:
香港早期前卫电影
不同世代的香港电影人都善用影像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时代的感怀。本节目精选四出近期纳入M+馆藏的短片,皆为“亚洲前卫电影交流库”的一部分。该交流库旨在保存及推广1960至1990年代的亚洲实验电影及录像艺术。
由石琪执导、吴宇森出资兼主演的《死结》,以两男一女纠缠不清的关系反映了年轻人的苦闷与躁动。由罗卡执导的两部短片同样拍于1967年暴动之后,也是一个时代的观照:《全线》犹如一个无间断的长镜头,记录从尖沙咀码头到九龙塘《中国学生周报》报社的一段的士旅程;《乞食》由抗议天星小轮加价而闻名的苏守忠扮演乞丐在市内流浪,穿插老子《道德经》的经文,尽现作者的迷惘、挫败与懑愤。
冯美华的《思想(四):世界尽头》拍于二十年后,其公路镜头与《全线》的车厢外望相映成趣,结合战祸新闻报道、海岸空镜、室内外舒展身体的拼贴美学,又是另一个世代自我表达及对外在世界的回应方式。
此放映活动设影后谈,由M+香港电影及媒体外聘策展人李焯桃主持。三位独立电影人将分享交流两代不同的创作环境及经验,以及畅谈本地电影文化今昔的演变。映后谈以广东话进行,辅以英语即时传译。
导演介绍
石琪(1946年生于澳门)本名黄志强,香港传奇影评人。他自1964年起笔耕不辍,1971年开始每日撰写影评专栏逾四十载,2023年获颁香港电影金像奖专业精神奖。他属香港第一代实验电影人,与罗卡、赵德克、金炳兴及吴宇森等人同期活跃于大学生活电影会。执导短片包括《差使》(1968)、《相残》(1968)和《死结》(1969)等。
罗卡(1940年生于澳门),本名刘耀权,香港前辈影评人、节目策划兼电影学者。他在1960年代主编《中国学生周报》电影版,并于1978年参与创办香港电影文化中心。导演短片包括《意外》(1966)、《宿命》(1966,未完成)、《阴影》(1968)、《全线》(1968)、《乞食》(1970)及《香港保卫钓鱼台示威事件》(1971,合导)。他与石琪于2023年一起获颁香港电影金像奖专业精神奖,其后监制自传式纪录片《声影路》(2024)。
冯美华(1952年生于香港)的电影及录像以探索身份、记忆、性别、地缘政治、城市发展及历史为主轴。其作品经常融入个人与集体历史,反映她在香港乃至全球广大社会文化脉络中的体验。她对多个香港重要艺术团体贡献良多,例如她是1970年代后期火鸟电影会的中坚成员,并于1986年参与创办艺术团体及档案库“录映太奇”,以推动实验录像和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艺术创作之余,她亦是孜孜不倦的文化工作者、艺术教育家、评论人及策展人。
页顶图片:罗卡《乞食》,1970,相片由艺术家提供